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、智能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,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近日再获突破。国内多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产业链协同创新,成功攻克高精度加工、热管理优化等关键技术,推动制动盘、电子驻车系统(EPB)等核心部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为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。
制动系统作为汽车安全性能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其核心部件的技术壁垒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。近年来,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,对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、轻量化及兼容性提出更高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形成从材料配方到制造工艺的全链条创新能力。
例如,某零部件企业“恒达制动”近期发布的“高碳当量灰铸铁制动盘”,通过优化元素配比与铸造工艺,将制动盘抗热裂性能提升30%,同时降低生产能耗20%。该产品已通过欧盟CE认证,并进入某国际豪华品牌供应链体系。另一家企业“科力电子”则聚焦电子制动领域,其自主研发的集成式EPB模块,通过将电机、减速机构与控制单元一体化设计,使安装空间缩小40%,成本降低15%,目前已在多家自主品牌车型上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关键推力。在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牵头下,国内已形成覆盖原材料、零部件到整车测试的完整生态。例如,某产业集群通过联合高校共建“制动系统联合实验室”,突破了制动噪声(NVH)控制等共性难题,使国产部件的静音性能达到日系竞品水平。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,2024年上半年,国产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达58%,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比超过70%。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,多家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,预计未来三年出口量将保持年均25%的增长。
业内专家表示,制动系统的自主化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产业安全的战略选择。未来,随着线控制动(EMB)、制动能量回收等技术的普及,国内企业需持续强化基础研究,推动中国制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。